明朝的国本之争是什么?为何持续了五十年之久?
万历时期无疑是明朝最后的辉煌,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,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,而且通过张居正的改革,国库也得到了充实。对外军事更是有“万历三大征”这样的丰功伟绩。但是万历时期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国本之争,需要注意的是国本之争持续了十五年,并不是五十年,毕竟万历在位也才四十多年。
首先需要明白的是,啥叫“争国本”。自从封建王朝伊始,就有这么一句话“太子者,国之根本”。所以说太子就是国本,那万历又干了啥呢?
明朝的传统就是册封嫡长子,而嫡长子(皇长子)就是就是孝靖皇后所生的朱常洛,因为朱常洛是万历年少时期临幸宫女所生,因此不太喜欢。相反的是他非常喜欢郑贵妃,正所谓爱屋及乌,进而喜欢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,于是就是想立朱常洵为太子。
万历十四年,当万历说出这一想法时,遭到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,甚至出现了大臣不上朝甚至罢官的现象,即使杖打也不为所动。万历见此,得嘞!就这么拖着吧。
万历二十九年,万历终于忍受不了大臣的絮絮叨叨,朱常洛终于册封为太子,朱常洵也被封为福王。至此,持续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告了一段落,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也日益稳固。最后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发生,迟迟在拖在京城的不走的朱常洵也终于前往了藩地,算是正式成为了藩王。自此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才算坐稳。
这场场持续十五年的斗争带来了什么呢?我想万历在这场斗争中肯定是非常遗憾的,即使自己是帝王,也不能将那批大臣怎么样,那又何必专于朝政呢?还不如自己享福吧,因此开启了几十年的怠政。而争国本那批大臣,后来也多成为东林党的核心骨干。